猝死,指貌似健康者或病情稳定者,因内在疾病发作、恶化、功能障碍而发生的突然死亡。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:“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,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,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。”
猝死包括心源性猝死、肺源性猝死、中风性猝死等,常见的为心源性猝死。大约80%的猝死都跟心脏疾病直接相关。
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9年发布的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》估计,中国每年发生的心源性猝死达54.4万例。
多种心脏病均可致猝死
冠心病 冠心病是最常见病因。有记录的猝死患者的尸检结果的分析发现,其中因冠心病猝死的比率最高,占55%。
致命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(室速)、心室颤动均可导致心脏向脑组织和全身输出的血液不足,出现休克和晕厥,若心脏停跳持续5分钟可引起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和死亡。致命性心律失常是青少年猝死的重要原因。
爆发性心肌炎 早期病死率极高,是导致儿童和青壮年心源性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。心肌炎的早期症状和普通感冒很类似,仅仅是“有点不舒服”,很难引起家长和周围人的重视。
肥厚性心肌病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,50%患者有家族史,本病为青少年猝死的常见原因,漏诊率较高,建议存在猝死家族史者进行超声心动图筛查。
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 长QT综合征、Brugada综合征可导致心脏的电生理活动紊乱,增加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风险。有时病毒感染和其他疾病也有可能累及心脏电传导系统,使患者猝死风险增加。
心脏瓣膜疾病 对猝死患者的尸检结果还发现,心脏瓣膜疾病是心源性猝死又一主要原因。心脏瓣膜疾病如重度主动脉狭窄,可引起心脏流入主动脉的血液严重减少,心输出降低,导致心源性猝死。
川崎病 川崎病病因尚未明确,目前多认为是某些患者对多种感染病原(病毒、细菌等)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血管炎。川崎病多发于幼儿,是幼儿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,幼年曾患有川崎病也可引起患者成年后出现心肌梗死。
除此之外,高负荷压力、身体过度透支可诱发心脏突然产生功能障碍,也会导致猝死。
所有猝死都是“蓄谋已久”
为何心源性猝死会频频找上年轻人?虽然心源性猝死的根源是心脏基础疾病,但大多数猝死的发生,都与诱因脱不了干系。
熬夜 生活节奏快,工作压力大,熬夜、通宵加班、通宵娱乐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常态。
不少人奉行“趁年轻、身体好,用多干、多挣、多享乐来拓宽生命的宽度”。这种透支身体会造成过度劳累,过度劳累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律失常的诱因,严重的情况可导致心源性猝死。不得不说,拿健康换钱、换快乐必然会得不偿失。
《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状况白皮书》中提到:中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%,约6成的人处于过劳状态,透支身体是这些人猝死的主要诱因。
生活不节制 近年来,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,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活动减少、暴饮暴食,身体超重、肥胖呈明显增加趋势,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前移,正悄然从中老年人群向青少年延伸。
吸烟 根据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,我国居民现在吸烟率为26.6%,而中国青少年总体烟草使用率为6.9%,我国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情况有所改善但2018年仍为68.1%。几乎每天都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35.5%。吸烟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风险。
高血压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,堪称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危险因素。数据显示,我国中青年人群(18岁~35 岁)高血压患病率为5.2%,超重和肥胖是其重要诱因。缺乏控制或控制不良的高血压转化为高血压急症,后果严重。长期控制不良的高血压会导致心脑肾等众多器官的损伤。
高血脂 高胆固醇是冠心病重要的且有因果关系的危险因素,患者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展为冠心病,增加猝死的几率。
抑郁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发现:居民重度抑郁症患病率为0.6%,重度抑郁症是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。值得注意的是,抑郁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,我国明显高于其他国家。
其他诱因 情绪激烈波动、气温骤变时低温寒冷刺激、剧烈的体力活动、酗酒、瞬时过度用力等。
心源性猝死可防可控
心源性猝死并非不可预防,防控秘诀就六个字:要避免,要警惕。避免引起心源性猝死诱因;警惕身体不适的信号。有基础疾病者更应高度重视。
戒烟酒、稳定情绪是首选,其次要避免作息不规律、劳累等诱因。注意身体给出的危险信号:例如肩颈或者左上肢疼痛,可能是心肌缺血的信号;突然或者无缘故的心跳加速,伴随心慌、胸闷、胸痛等症状,可能是心动过速(甚至是室性心动过速)的信号;没有胃肠道病史却突然出现胃肠道症状,可能是因为心血管供血出现异常的信号……遇到这种情况,要及时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。
充足睡眠,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,合理膳食。修身养性,控制情绪,不躁不怒,乐观面对生活。多与亲人、朋友、同事交流,在增进感情中排解焦虑情绪和负能量。
对身体发出的“信号”要充分关注,及时就医,尤其是出现极度疲惫感长达几周或者几个月,同时伴有莫名的焦虑、失眠等症状,应立即就医,必要时呼叫救护车。
平素身体健康的人,也要定期体检,及时发现小毛病,尽早治疗。
平衡生命的“宽度”和“长度”,放慢“奔跑”的脚步,张弛有度,劳逸结合,动静结合,让身体跟上理想的步伐。
本文摘自于《健康报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