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寒保暖 调畅情志
《黄帝内经》指出,秋季要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。霜降时节,阳收阴藏,人们应早睡早起,保证充足的睡眠,以使精力充沛。此时天气由凉转冷,已不适宜“秋冻”,人们应注意添衣保暖,避免感受风寒之邪,特别要注意头颈部、腰腹部及膝关节的保暖;同时,配合适当的锻炼,增加抗寒能力。另外,深秋气候干燥,皮肤容易干燥、脱屑。此时,内衣、袜子等贴身衣物应尽量选择纯棉的。干性肤质及患有慢性湿疹的人群应适当使用润肤霜等,以保持皮肤的湿润度。
“自古逢秋悲寂寥。”深秋时节,人们易出现意志消沉、萎靡不振等情况。此时,要注意调节情绪,保持良好心态。不妨约三五好友,登高赏秋,或者参加其他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,以调畅情志。
饮食调养 平补润燥
俗话说:“冬补不如补霜降。”根据“四季五补”的中医养生观点,春要升补,夏要清补,长夏要淡补,秋要平补,冬要温补。因此,霜降时节进补应以平补为主,尤应注意健脾养胃、调补肝肾。
此外,秋季燥邪易伤津液,使人出现口干、唇干、咽干、便干、皮肤干燥等问题。霜降时节尤以凉燥为主,此时要适当多吃温润食物,如芝麻、核桃、糯米、蜂蜜等。
下面,推荐几款适合霜降时节的食疗方。
山药白果莲子百合粥
材料:怀山药100克,百合30克,莲子30克,白果5粒,粳米100克。
做法:先将莲子放入锅中,加水稍煮片刻,再加入其他食材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,煮至粥稠米熟即可。
功效:方中怀山药味甘,性平,可平补肺、脾、肾三脏;百合味甘,性寒,可养阴润肺、清心安神。莲子味甘、涩,性平,可补脾止泻、益肾涩精、养心安神。白果味甘、苦、涩,性平,可敛肺定喘。粳米味甘,性平,可补中益气、健脾和胃。诸药共煮成粥,可奏养阴润肺、健脾和胃之效。
山药排骨汤
材料:猪排骨500克,山药300克,生姜15克,盐适量。
做法:将山药洗净、切块备用;将猪排骨焯水、洗净后放入炖锅,加入生姜和清水;排骨炖至五成熟时,放入山药;加水炖煮2小时,放入适量盐调味即可。
功效:方中山药可补脾养胃、生津益肺、补肾涩精。猪排骨为血肉有情之品,可补脾益肾,为秋季平补佳品。二者共煮成汤,可健脾开胃、补益气血。
黑芝麻核桃粥
材料:大米200克,核桃、黑芝麻各适量。
做法:将大米浸泡10分钟后,加适量清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继续煮;将核桃、黑芝麻炒香、捣碎;待米粥煮稠后,加入黑芝麻核桃粉,搅拌均匀即可。
功效:方中黑芝麻味甘,性平,具有补肝肾、益精血、润肠燥的功效,适用于头晕眼花、耳鸣耳聋、须发早白、肠燥便秘等精血亏虚人群。核桃味甘,性温,有补肾固精、温肺定喘、润肠的功效。二者共煮成粥,可温肺补肾、固精润肠。
穴位保健 益肺散寒
深秋时节,寒燥之邪客于肺脏,使肺失宣肃,易导致肺部疾病发生和复发,人们可通过艾灸、按摩等穴位保健方法,进行调护。
太渊穴 该穴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,桡动脉搏动处。太渊穴为八会穴之脉会,按摩该穴能通达三焦、激发元气,以防邪气侵肺。太渊穴还是肺经的原穴,因此按摩该穴还可补益肺气。
关元穴 该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,脐下3寸(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或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,为1寸)处。艾灸关元穴可益气扶阳。艾灸时要注意控制时间,温和灸以20分钟左右为宜。
犊鼻穴和鹤顶穴 犊鼻穴位于髌骨下方,髌韧带外侧凹陷中。鹤顶穴位于膝上部,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。对犊鼻穴和鹤顶穴进行隔姜灸,可通经活络、疏风散寒、理气止痛,缓解膝关节冷痛等症状。
摘自《健康报》